
成都人er的放空慢生活: 本地牛奶澳特蘭如何讓有機生活觸手可及?
一瓶牛奶引爆“慢生活社交”,澳特蘭如何把有機種進城市DNA?
在成都,休閑絕非慵懶,而是以“自然慢生活”為追求的感官盛宴——既可支起帳篷擁抱綠野,亦能穿行街頭品味煙火人間。當“巴適得板”的哲學扎根在這片土地,每個靈魂都能尋得安放身心的自在角落。
剛剛過去的2025年五一假期,成都麓客島人潮涌動,印證了成都人對自然與城市共生的追求——超50000人次涌入這片“綠洲”,參與澳特蘭與麓湖Fjaka Festival音樂節聯袂打造的“自然慢生活 有機澳特蘭”活動。這場城市派對將“有機”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可觸可感的日常實踐,也為品牌如何以商業力量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鮮活樣本。
從“有機派對”到“日常生活”:
有機生活的場景化破圈
5月1日至4日,新希望乳業旗下高端品牌澳特蘭以一瓶有機純牛奶為媒介,將品牌主張 「有機生活近在身邊」與消費者假日需求深度綁定,通過“自然慢生活”場景,為成都市民游客獻上一場初夏有機派對。
活動現場,竹編風鈴的清脆聲與民謠吉他音樂交織,巨型“躺”字氣墊上年輕人舒展的姿態,構成了“自然有機”的松弛美學。親子家庭圍坐在木質茶席前,用澳特蘭有機純牛奶緩緩打出綿密奶泡,宋式點茶的千年風雅在杯盞中泛起漣漪。
此次活動對都市人行為邏輯的洞察在多個場景清晰可見:用定制拍立得定格與好友的歡笑瞬間,自帶社交裂變基因;參與牛奶盒投擲游戲,將循環經濟拆解為可參與的輕量化行動,讓體驗者直觀感知循環再生的意義。而在“how how朋友區”,民謠混著青草白噪音,親朋好友“癱”在云朵沙發上交換環保心得;在“chill chill花園區”,打卡澳特蘭在有機市集帶來的三款品質產品,掃碼探秘透明供應鏈,技術浪漫轉化為舌尖可鑒的承諾;在“打個盹兒花園區”,體驗音缽震動“療愈”,打卡有機任意門裝置,模糊了商業活動與公共休閑的邊界。
澳特蘭用一系列場景重構了有機生活的認知路徑,抽象的有機理念便通過多巴胺刺激完成了“認知植入”。帶著孩子參與牛奶盒投擲游戲的陳先生表示:“以前覺得有機生活很遙遠,通過這次活動,發現有機理念就在身邊各種場景里,好玩還有趣。”
澳特蘭“輕量化、高共鳴”的活動邏輯,讓有機理念擺脫了說教感。在小紅書平臺#澳特蘭##近在身邊的有機#等話題下,用戶分享打卡照和環保心得,形成了一場都市青年的生活宣言傳遞。澳特蘭未將“有機”局限于產品標簽,而是通過在地文化元素的融入,將品牌敘事嵌入成都人“假期去島上森呼吸”的生活慣性中。
事實上,這種“用戶共創”的傳播范式澳特蘭一以貫之。為了傳播“有機生活近在身邊”的品牌理念,澳特蘭從2022年起便堅信“真正的可持續傳播,需讓公眾從‘單一向概念倡導’變為‘共創式行為養成’。”
從“概念倡導”到“行為養成”:
有機理念的認知升維
近年來,我國在綠色低碳轉型方面全面加速。《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》明確提出,到2035年,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基本建立,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廣泛形成。
政策東風催動消費端與生產端的雙向奔赴,有機產業作為綠色轉型的微觀鏡像,其市場正經歷一場“認知變革”。《中國有機產品認證與有機產業發展(2024)》報告顯示,2023年中國有機產品銷售額首破千億,但人均消費仍低于全球均值,折射出生產消費的結構性失衡,其中消費者對“有機生活”的感知度較低是重要原因之一。
為解決消費者對“有機生活”感知度較低的問題,澳特蘭的實踐探索出一條“場景錨定、知行共振”的破局路徑:當消費者對“有機”和“可持續”的認識從“營銷標簽”轉向“體驗價值”,抽象的理念便轉化為可感知、可體驗、可分享的社交貨幣。記者在“自然慢生活 有機澳特蘭”活動現場了解到,幾乎所有受訪者表示“愿意選擇可溯源有機產品”,這背后是澳特蘭通過FSC?認證包裝、供應鏈透明化構建的信任體系,更是“自然生活共創”“環保趣味游戲”等場景化體驗帶來的認知升維——有機不是遙遠的理想,而是“看得清、聽得見、摸得著、嘗得到”的生活選擇。
作為扎根在四川的本土品牌,2022年來,澳特蘭堅持每年舉辦充滿本地特色的地球日主題活動,以“有機產品+場景化體驗”推動可持續理念落地。從街頭“綠色有機能量站”到世園會有機主題空間,品牌以成都為試驗場,積極將巴蜀文化基因與有機理念嫁接,形成獨特的“近在身邊的有機”敘事。此次“自然慢生活 有機澳特蘭”活動更進一步剖析成都人的“巴適”基因,將“慢生活”解構為綠色生態行動,讓消費者在松弛體驗中完成對品牌價值的深度植入,這或許成為快消品牌重塑有機產品價值的標桿實踐。
消費者對價值的認同,往往始于對美好體驗的本能追隨。作為公園城市建設的參與力量之一,澳特蘭以商業智慧完成從“快消商業符號”到“有機生活伙伴”的身份進化,這種進化讓“推窗見綠、出門入園”的成都理想,生長為市民游客觸手可及的有機生活選擇。或許,這才是商業向善最動人的形態:不是高高在上的價值布道,而是讓人在享受美好時,一同成為更好的自己。(封面新聞 伏建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