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年輝煌路。1995年元旦,中國第一份都市報——《華西都市報》創刊,開創中國報業的“都市報時代”。這匹報業“黑馬”創刊僅三年,發行量就達50萬份,走完了諸多傳統報紙30年也未走完的路。如今,《華西都市報》更是位列世界日報發行百強第44位、世界媒體500強第392位,中國都市報20年唯一發展貢獻特別獎。
20年新起點。如今,中國都市報“革新圖存,再振雄風”,華西都市報站在傳媒融合發展的新時代再創業、再出發,繼續以創新變革引領都市報潮流,成就下一個20年都市報發展樣本。
1995年,北京與上海兩個城市接入Internet的節點,開啟中國互聯網商業元年;那一年,中國第一張都市報——《華西都市報》在四川成都正式創刊,在全國掀起了一陣“都市報”的沖擊波,開啟中國都市報元年。彼時,幾乎同步誕生的互聯網與《華西都市報》,發展之路均可謂前途未卜,并無交集。
20載后,當2015年撲面而來,互聯網已成為人們生活的“必需品”,深刻改變每個人的生活。此刻,華西都市報早已一騎絕塵,從“敲門發行”直至躋身世界日報發行100強;它引領中國都市報群雄逐鹿,中國都市報蓬勃發展到300多家的“滿園春色”。
歷史是一個圈,華西都市報再次擔負起“引領者”的使命——2014年12月25日,在四川成都舉行的“中國都市報20年暨媒體融合發展研討會”上,華西都市報叫響了“i戰略”,聯手百度、阿里巴巴,著力構建“小前端、大平臺、富生態”的傳媒融合發展新格局,探索推進都市報的轉型升級,再次以改革創新引領報業潮流。
以華西都市報創刊為標志,中國的都市報時代大幕開啟。1997年6月,全國首屆省級晚報都市報總編輯會議在成都舉行。都市報與國家大發展、社會大進步同行,寫下中國報業發展史上的“黃金20年”。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原副署長李東東在其《60年,中國報業與新中國一起成長》一文中寫道,“都市報的興起與繁榮是新中國報業60年發展史冊上尤為輝煌的一章。”
開創“都市報”時代 “黑馬雄風”闖出報業奇跡
2014年12月25日,四川成都,120多位特殊的讀者,手執《華西都市報》細細研讀。他們是來自南方都市報、錢江晚報、揚子晚報、楚天都市報、齊魯晚報、大河報、京華時報、瀟湘晨報等全國各地都市類報紙的老總和專家學者們,以及來自阿里巴巴集團和百度的互聯網產業領軍人才。
《華西都市報》究竟是一份什么報紙?能夠在移動互聯時代,吸引全國都市報與互聯網精英共同相聚成都?
吸引眾人前來討論、探究的,正是《華西都市報》20 年如一日的魅力——創刊之初,它曾是新聞人才成長的練兵舞臺,遵循新聞傳播規律的生動實踐;移動互聯的今天,它則是報業經營拓展的經濟支柱,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的實踐平臺,更是探索報業轉型發展的成功范本。
1995年元旦,新創刊的中國第一份都市報——《華西都市報》,還是一個剛剛創業的“愣頭青”,困難無處不在。當時的成都報業已是蓬勃發展,市場幾乎瓜分殆盡。然而,《華西都市報》卻出人意料,成為一匹迅速發展騰飛的“黑馬”,在中國報業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原副署長、中國報業協會副會長李東東在《60年,中國報業與新中國一起成長》一文中寫道:“《華西都市報》定位于市民生活報,并宣稱‘市場需要不需要,讀者喜歡不喜歡,是衡量我們辦報的標準和試金石’。創刊第一年發行量即達11萬份,盈利70萬元;第二年發行量增加到25萬份,盈利920萬元。《華西都市報》的一舉成功,引來模仿者無數,都市報旋即風靡全國。在廣州,《南方日報》創辦了《南方都市報》;在福州,《福建日報》創辦了《海峽都市報》;在石家莊,《河北日報》創辦了《燕趙都市報》;在武漢,《湖北日報》創辦了《楚天都市報》……形成了蔚為壯觀的‘都市報現象’。”
對于以《華西都市報》為代表、走入市場的新中國報業,李東東這樣高度評價——都市報的興起與繁榮是新中國報業60年發展史冊上尤為輝煌的一章。都市報的橫空出世、異軍突起,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報業奇跡,也加速了中國報業市場化、產業化的發展進程。
影響中國 催生報業“黃金 20 年”
快馬揚鞭競風流,異軍突起震九州。
2014年12月25日,在四川成都舉行的“中國都市報20年暨媒體融合發展研討會”上,全國報業精英們紛紛感嘆,《華西都市報》催生了報業最亮麗的“黃金20年”。
1997年12月17日,中國新聞史上一個值得記載的日子。中國新聞界第一次研究率先走向市場的都市報的盛會——“市場經濟與都市報發展研討會”,在北京格蘭云天大廈舉行。中宣部新聞局、中國記協、國家新聞出版署的領導,來自北京、上海、湖北、四川、廣東、黑龍江等地的新聞界專家、學者和各省(區)都市報工作者70余人會聚一堂,對以《華西都市報》為代表的一批迅速崛起的都市報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討論。
會議整整開了三天,不僅肯定了《華西都市報》對中國報業走向市場、向產業化方向發展進程中所起的先鋒示范作用,而且確立了都市報在中國報業中的地位。
1998年5月,我國第一部系統研究“都市報現象”的理論專著——由中國記協國內部和華西都市報聯合編輯的《都市報現象研究》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發行。
這一切,無不向人們傳遞著一個振奮人心的信息:中國報業迎來了一個嶄新的都市報時代,它既為20世紀中國報業打下了一個嘆為觀止的驚嘆號,又奏響了中國報業邁向21世紀的嘹亮序曲。
邁向主流媒體 提升國際化影響力
隨風奔跑,以夢為翅。從1995年到2015年,華西都市報在不斷地自我修正、進化與超越中,走向更大的成功,躍上國際化的大舞臺。
華西都市報率先提出“邁向主流媒體”的理念之后,南方都市報、楚天都市報也提出向主流化轉型。2013年,華西都市報進行新一輪內容創新與改版,持續強化“責任至上、公信天下”的辦報取向。如今,都市報主流化轉型已經蔚為潮流。
從企業家到政府官員,從知識分子到販夫走卒,職業、年齡、文化程度、愛好不同的讀者,都能在《華西都市報》找到自己的“領地”。華西都市報的影響力,更是從四川拓展到整個西部、整個中國,乃至整個世界。
——守望正義。闖進金三角,直擊毒品加工現場;轉戰廣東,打進地下傳銷集團臥底;在全國率先披露“雷政富”案始末……華西都市報肩負鐵肩擔道義的社會責任。
——助推發展。全國“兩會”新聞發布會提問國家大事,神舟系列飛船發射第一現場見證,捍衛釣魚島主權發出華西聲音……哪里有重大新聞事件,哪里就有華西都市報無處不在的聲音。
——全球影響。2011年8月22日,美國副總統拜登結束訪華時,手持刊載著自己訪華消息的《華西都市報》揮別成都,向世界展示了《華西都市報》的品牌影響力。在世界報業與新聞工作者協會推出的全球日報發行百強榜上,《華西都市報》連續7次入選,成為西部唯一入榜媒體,全球排名第44位。2012年8月,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的《The Global Journalist in the 21st Century》(21世紀全球記者)一書,將華西都市報及其開創的“都市報”概念首次寫入國際學術專著,印入國際新聞界史。
融合時代 推進都市報轉型升級
勇立潮頭競風流,變革不息20載。
當2015年的腳步越來越近、越來越快時,目光再次聚焦四川成都,歷史使命再次降臨華西都市報——站在傳媒融合發展的新時代再創業、再出發。
2014年12月25日,在四川成都舉行的“中國都市報20年暨媒體融合發展研討會”上,華西都市報叫響了“i戰略”,聯手百度、阿里巴巴,著力構建“小前端、大平臺、富生態”的傳媒融合發展新格局,探索推進都市報的轉型升級。
目前,華西都市報已經形成以主報為軸,擁有華西都市網、華西城市讀本、華西社區報、8小時購物網等多個單元的全新媒體矩陣。“i戰略”,則更將引爆指數級增長。
“i戰略”,究竟有何獨特之處?華西傳媒集群媒體融合“i”戰略,是系統地重構和創新,一共包含7個“i”——i-Media資訊、i-Link社交、i-EB電商、i-Finance互聯網金融、idntity-delivery全新廣告系統、inter-cooperation互聯網合作、induced Exponential growty引爆指數級的增長。
“i戰略”將為華西都市報帶來自身4個方向的突破,即數字化新聞生產模式、社交產品、電商、互聯網金融平臺。目前,華西傳媒集群已經在這些方面擁有“兩微一端”、“百度新聞華西頻道”、“成都范兒”、“愛喲”、“廣場舞”、“8小時購物網”、淘寶華西商學院等項目和渠道。同時,《華西都市報》也將形成包括新媒體合作方面的全新廣告模式和開放合作意識,媒體融合發展的目標則是實現指數級的增長。
20歲的華西都市報,已然從一位牙牙學語的稚嫩孩童,成長為青春勃發的“高富帥”——如今,它以品牌價值83.98億元躋身中國500 最具價值品牌榜第260位,排名西部紙媒第一位。
20年輝煌路,20年新起點。如今,中國都市報“革新圖存,再振雄風”,華西都市報繼續以創新變革引領中國報業潮流,成就下一個20年中國都市報發展的樣本。
本報記者